-
浅析“九七”前后香港电影中的内地女性形象
-
作者:
孙建业
来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丽符码
香港电影
内地女性
-
描述:
在1984年至2010年涉及内地女性形象的香港电影中,内地女性形象在香港电影中大致经历了"他者化想象"、"迎合与反思"、"天使化的美丽符码"三个阶段,并向多元化发展演变。然而"天使化"塑造的策略从某种意义上看,更多的是香港电影在经济上的妥协,而并不能够看作是文化上的"回归"。
-
《窦娥冤》的悲剧艺术
-
作者:
孙建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窦娥冤》
主题
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借鉴
-
描述:
关汉卿在他的杂剧作品中塑造了桀骜不驯的妇女群象。窦娥是人们所熟知的舞台形象之一。她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善良女性的形象,通过她表现了鲜明的主题。另外,《窦娥冤》在情节、语言等方面也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借鉴。
-
乔伊斯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以《都柏林人》中的女主人公为例
-
作者:
孙建光
来源: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多元视角
典型女性形象
乔伊斯
女性主义
-
描述:
很多批评家往往采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研究乔伊斯笔下的女性形象。其实乔伊斯笔下的女性形象呈多元性,她们或是屈服于传统,或是突破传统,或是以死来打破父权对女性的迫害。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用为读者提供了多样的女性形象。文章以伊芙琳、穆尼太太和西尼考太太三位女性形象为例,从多元视角来重新审视乔伊斯笔下的女性形象,从中可窥探到乔伊斯反对父权制,尊重女性,支持女性独立、自由的女性观。
-
浅析杜十娘与娜拉之异同
-
作者:
孙建梅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尊严
独立
娜拉
自由
女性解放
杜十娘
-
描述:
杜十娘生活在封建意识浓厚的明代社会,娜拉生活在19世纪处于附庸地位的挪威社会。杜十娘与娜拉在文学史上是两个颇具影响的女性形象。她们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不同点是: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结局不同。相同点是:她们都生活在男权社会中,都受到了压抑和禁锢;追求独立的坚强意志使她们与社会决裂;她们都是呼唤女性解放的宣言书。
-
论广告中的“美即效益”
-
作者:
孙建锋
金琦
来源:
活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告
大众文化时代
文化领域
经济领域
女性形象
效益
-
描述:
大众文化时代人们对女性形象的利用既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文化领域。美丽作为一种资源在广告中已被人们普遍的认识到.即“美即效益”。
-
双性同体的黑人形象
-
作者:
李佳玲
孙建中
来源:
山东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色
双性同体
女权主义
神化原型
-
描述:
美国黑人文学史上将<紫色>誉为解放女性的经典之作,它体现了女权主义要解放困于男性中心社会的女性理想.作品中茜莉等黑人女性形象不仅具有女性的温柔、顺从等特征,她们还表现出男性角色的特征,体现了在男性社会的主体性地位.这些双性同体的黑人女性的新形象,体现了女权主义要体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实现男女平等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