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国族视野下女性解放的言说策略与现实困境:以《妇女共鸣》为主体的探讨
作者: 周红   张彩霞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族视野   言说策略   《妇女共鸣》   女性解放  
描述: 抗日战争不仅使女性知识分子而且也使众多底层劳动妇女步入了历史前台。作为国民党妇女团体———妇女共鸣社的机关刊物,《妇女共鸣》为我们展现了抗战时期"女国民"们高呼"救国为女性之天职"、"民族解放就是妇女解放"、"爱国救国,匹妇有责",并积极参加民族解放战争的女性的光辉历史,反映了妇女运动者在面对民族危机时将女性话语置于国族话语之下以寻求自身解放的言说策略,以及这一言说策略下女性解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由此可见,女性话语只有以独立的姿态超越于国族话语之外,才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真正实现女性的自主和最终的解放。
王居正《纺车图》的人文精神和现实批判精神
作者: 张彩霞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居正   批判现实主义   《纺车图》   人文主义  
描述: 王居正的《纺车图》,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从题材内容的选择、女性人物形象的大胆描绘、严谨而充满激情的画风以及承前启后的构图形式等方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通过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中西艺术形式的对比,揭示其社会价值及历史价值,进一步认识作者不朽的人文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
人与花心各自香:论《红楼梦》与《镜花缘》的“花人幻”
作者: 张彩霞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花人幻化”   “以花喻人”   《镜花缘》   《红楼梦》   “花神”形象  
描述: 《红楼梦》与《镜花缘》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集大成的两部小说。两部著作都塑造了众多美丽出众的女性形象,在这些形象的塑造中,曹雪芹处处“以花喻人”,而李汝珍则塑造了百位“花神”群像,因此,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和“花”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基于此,笔者主要运用文本比较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赋予“花”的深刻内涵与作品中的众女子进行比附、对照研究,通过对《红楼梦》众女子与《镜花缘》中百位“花神”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两部作品中“花与人”的比较研究,系统论述了《红楼梦》与《镜花缘》中“花与人”之间的关系,继而探求“花
波德莱尔对主流的消解及重构——《恶之花》的另一种解读
作者: 周红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   "恶之美   《恶之花》   波德莱尔  
描述: 波德莱尔处于浪漫主义退潮期,必须开拓新的诗歌领域。其名播遐迩的诗集《恶之花》用梦魇般的笔调描写荒诞社会造成的忧郁、变态人性和绝望的沉沦,使诗集呈现出对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颠覆,而情诗的一些主题尤其显示出诗人对主流文学歌咏的圣母型女性形象的反叛,从而对古典诗的理想化的审美准则进行消解,并重构了新的价值体系和美学观念,即"恶之美"。
驶向双性同体的理想境地
作者: 周红燕   来源: 北京语言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两性关系   双性同体   女性主义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之一。在她一生中,她写过很多文章来表达她的女性思想,其中《一间自己的屋子》最为重要。在这本书中她揭示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平等,并探讨了历史上缺少女作家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她在这本书里提出了著名的“双性同体”理论,为20世纪60年代末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预示了其发展方向。 伍尔夫在她的小说当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其中《到灯塔去》最能反映她的女性意识。本文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了小说中所反映的传统两性关系以及双性同体的形成过程,旨在说明伍尔夫所提倡
“我的电视,我的家”:女性个体化进程中的电视经验研究——以婆媳剧为例
作者: 周红丰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个体化   电视经验   婆媳剧   女性观众  
描述: 本研究以婆媳剧的存在及热播作为分析起点和研究动力,但更想通过受众研究、女性研究和社会学领域的交叉将女性个体化进程与媒介(主要是电视)经验加以勾连。研究内容分为两个维度:(1)女性个体化进程与日常收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