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说《兔子,跑吧》中主要女性的“他者”形象分析
作者: 刘晓华   来源: 海外英语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小说《兔子,跑吧》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一部解读美国社会风貌的佳作。作者塑造的兔子形象是美国中产阶级白人男性的典型的代表,他始终无法在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纠结中找到一条出路,寻得一个平衡,所以只能像兔子一样敏感,一遇问题就想逃离,逃避而不会顾及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和影响。小说一出版针对兔子形象的分析和研究也就随之而来,堪称是全方面和多方位的。同时对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有所研究。但运用西方批评理论对该作品做研究的就相对比较少,尤其是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来分析解读主要女性人物形象及她们的他者地
劳伦斯主要作品中女性人物爱情观
作者: 刘晓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两性关系   爱情观   劳伦斯   女性人物  
描述: 劳伦斯是一位天才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机械文明异化的本质,揭示了在工业文明压抑下各种扭曲的人际关系,勾勒了他心目中和谐理想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两性关系。劳伦斯希望调整并建立崭新的两性关系,因为他相信建立单纯的,拥有自然和谐的性生活和灵肉统一的两性关系是拯救西方文明的唯一途径。这一深刻主题在他众多鲜明的小说人物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本文将以劳伦斯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分析劳伦斯四部主要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与观念,阐明劳
雷诺阿女性主题绘画研究
作者: 刘晓华   来源: 渤海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雷诺阿   形式内涵   女性主题  
描述: 在艺术史中,雷诺阿被公认为印象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相较于莫奈和德加,他早期富含装饰性因素和传统题材的工作以及临摹卢浮宫内大师们的画作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雷诺阿作为一个以理想化女性题材的画家,他继承了洛可可的传统以及其华丽和浪漫的主题,所以在他的艺术主题中人们可以发现生活的欢乐。雷诺阿欢乐女性主题绘画已经成为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他的女性主题绘画中,对女性描绘已经同过去伟大的艺术家提香、鲁本斯、布歇描绘的著名女性美和女性传统角色联结起来。他对女性绘画并没有太多的想法,雷诺阿曾经说过他对绘画的想法没有兴致,
“隐藏”起来的女主人公:《蝴蝶梦》中哥特体元素对“隐藏”的女主人公和“显形”的女主人公的作用分析
作者: 刘晓新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作者经历   哥特体小说   《吕蓓卡》   达夫妮·杜穆里埃   “隐藏的我”  
描述: 达夫妮·杜穆里埃(1907-1989)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她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涵盖短篇、长篇小说、传记等。因其小说充满神秘、浪漫与悬念,她于1977年荣获美国神秘小说作家大师奖。达夫妮·杜穆里埃的代表作《吕蓓卡》在1938年一经出版便轰动文坛,成为当时英美两国最畅销小说,并在1940年被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拍摄成电影,同样由《吕蓓卡》改编的电影《蝴蝶梦》也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虽然她的小说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对于作者本人的研究以及对于作者的写作风格的讨论却并不多见,一直到近期一股女性主义
中西姐妹花:尤二、三姐与简、伊丽莎白之比较
作者: 刘燕   柴斯羽   刘娜   孙海涛   来源: 华章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伊丽莎白   尤三姐   尤二姐  
描述: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有着极其相似两对姐妹:尤二姐和尤三姐、简·爱和伊丽莎白。横向比较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两部作品中的两对儿彼此性格迥异的姐妹,不仅对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当时时代背景下两位作者对不同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当下的女性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与张爱玲女性书写之比较
作者: 刘晓颖   刘晓敏   来源: 科学与财富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比较   鲁迅   女性书写  
描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张爱玲创造了许多典型的女性形象,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前途命运。鲁迅以一个政治家的姿态,以文学为武器批判旧文化,致力于国民性启蒙。而张爱玲是一个带有自由气息的作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关注女性解放问题。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女性书写上的异同是存在深层根源的。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作者: 刘晓娟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体制构建   无父   边缘化   女性反叛  
描述: 张爱玲小说表现的生存场景往往是:“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在他的小说中,此案或的生命在慢慢风干,生存的漫长岁月就像一把锯子慢慢拉来拉去,人们日日忍受着精神凌迟的痛苦,展示的是“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
从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看安娜的女性形象
作者: 刘晓端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身份   女性意识   自我  
描述: 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父权制社会,在男性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的霸权话语中,婚姻是父权制安排给丧失了自我身份的女性的唯一出路,也是无法更改的选择。安娜为了摆脱这一身份不惜以死相争,是托尔斯泰笔下寻求个体自我真实身份的女性象征。安娜对婚姻爱情的重新选择,显示了她独立的女性意识,表达出一种全新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反抗。
在压抑中认同、反叛和妥协——槌口一叶笔下的女性形象
作者: 刘晓杏   来源: 世界文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在压抑中认同、反叛和妥协——槌口一叶笔下的女性形象
岩石夫人与风信子女郎——论《荒原》女性形象与西方文化传统之关系
作者: 刘晓静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荒原》   “天使”理想   女性形象  
描述: 西方文化传统对女性与文明之间关系的定位是将女性之精神性宏扬为拯救文明的“天使”,同时将她的肉体性贬低为导致文明堕落的“魔鬼”。英国诗人艾略特借用这一传统中的典型意象符码 ,在长诗《荒原》中构建“岩石夫人”与“风信子女郎”两组女性人物 ,表达“天使”理想在现代社会的失落和由此造成的精神贫瘠、“荒原”般的生存状态。艾略特对传统的借鉴是由诗人的创作观、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三方面决定的
< 1 2 3 4 ...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