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的《黑暗的心》
作者: 丁燕   李薇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暗的心》   后殖民女性主义   康拉德   女性  
描述: <黑暗的心>是英国著名作家康拉德早期中篇小说创作的典范.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审视<黑暗的心>中的女性形象和作者的女性意识.通过对康拉德笔下女性的言谈举止的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以及作家创作动机的探究等,旨在揭示维多利亚时期父权帝制对殖民地和女性的双重压迫,由此表达了作家对女性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女性与大自然的契合——《孤独的割麦女》和《拣牛粪的姑娘》之对比
作者: 丁燕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纳·赛音朝克图   华兹华斯   自然主题   女性形象  
描述: 纳·赛音朝克图是我国现当代蒙古族文学的奠基人和新文学承前启后的先锋,其在早期创作中学习借鉴西方诗歌艺术。本文通过对比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与纳·赛音朝克图的《拣牛粪的姑娘》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叙述诗体、女性形象和自然主题,探索两位诗人在写作风格和诗歌主题方面的共性,旨在论证后者对前者的借鉴和模仿,从而进一步扩展纳·赛音朝克图的比较研究领域。
女性与大自然的契合
作者: 丁燕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纳·赛音朝克图是我国现当代蒙古族文学的奠基人和新文学承前启后的先锋,其在早期创作中学习借鉴西方诗歌艺术。本文通过对比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与纳·赛音朝克图的《拣牛粪的姑娘》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叙述诗体、女性形象和自然主题,探索两位诗人在写作风格和诗歌主题方面的共性,旨在论证后者对前者的借鉴和模仿,从而进一步扩展纳·赛音朝克图的比较研究领域。
《黑暗的心》中非洲女人的女性解读
作者: 丁燕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暗的心》   批判   非洲女人   女权主义  
描述: 《黑暗的心》自发表以来备受关注,小说中的非洲女人更是引发了无数争议。康拉德在小说中通过对非洲女人的独特的称谓,武士的着装,多重含义的沉默和自我克制的美德等细节描写塑造出一位积极的女性形象,巧妙而深刻地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对外殖民扩张和社会性别问题,揭露了父权帝制对非洲和女性的双重殖民,由此表达了康拉德对女性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从《黑暗的心》谈康拉德的女性意识
作者: 丁燕   来源: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暗的心》   女性意识   康拉德   女性形象  
描述: 康拉德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他曾一度被认为歧视女性,有“厌女症”,其代表作《黑暗的心》也由此成为性政治批评文本。文章试图打破男性作家的创作与女权主义解读的二元对立,通过对作者生平和《黑暗的心》中几位重要女性形象的分析,旨在说明康拉德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在作品中对禁锢女性思想意识形态的父权帝制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论张欣的小说创作
作者: 丁燕   来源: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描写领域   张欣小说   人性   现代都市人   都市生活   爱情   新生代作家   女性形象   都市女性   《小说月报》  
描述: 张欣是近几年活跃于文坛的女作家之一,她自称“实在是一个深陷红尘”“活得至情至性的人”①,她以一个女作家特有的敏感、细致,深刻体察了变幻多端的都市生活,以及社会变革时期的都市人,特别是都市女性骚动、狂躁、渴望、不安、矛盾的复杂心态。她的一系列都市生活作...
康拉德:男权神话的摧毁者
作者: 丁燕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社会   黑暗的心   女性主义批评   阴性写作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通过对《黑暗的心》中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的细致分析,并结合作者生平,小说创作背景,及小说写作风格的深入探讨,从而揭示康拉德是站在女性的立场塑造女性形象的。康拉德曾被列维斯视作用英语创作的四大作家之一,他的多部作品均被收录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然而,很多评论家对康拉德塑造的女性形象颇多微词,认为他塑造的女性形象太单薄;部分女权主义批评人士甚至把其当作清算男性文本中的性政治对象,康拉德由此也被视作厌女主义者和男权主义的代表。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此作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对《黑暗的心》的分析可以看出
职业女性的形象塑造
作者: 李薇   来源: 公关世界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职业女性   文化素养   精确性   视觉效果   社会交往   形象塑造   数学家   认同   浪漫性   文学家  
描述: 著名作家冰心女士曾经说过:“世界上如果少了女人,就少了50%的真,60%的善,70%的美。”她的话,寓文学家的浪漫性、思想家的哲理性和数学家的精确性于一体,既能够产生具体、直观的视觉效果,又使人回味不绝,在细细的品尝中去更深刻地感觉女性,认识女性。那么,作为职业女性,应当有着哪些能够为社会所认同的形象风范呢?
双性同体:谈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的女性角色
作者: 李薇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性同体   《飘》   女性主义  
描述: 美国南方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只写了一部作品--《飘》,这部作品却为她赢得了美国小说界的两座最高荣誉—“普利策奖”和“出版商协会奖”。70年来,这部长达1000多页的小说始终位于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被喻为出版界的神话,销售量仅次于《圣经》。1939年,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好莱坞影片《乱世佳人》,一举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奥斯卡十项大奖。但在文学批评界,这本书却屡受挫折。大多数文学评论指责它“不平衡、有瑕疵、写法老套”,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更多的是把矛头指向它背后的种族歧视
高校女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
作者: 李薇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职业生涯管理   女性教师   考评体系  
描述: 高校知识女性是中国职业女性中,素质较好、就业层次较高、社会地位较为突出的一个群体。她们是高等学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女教职工的比例一般都接近教职工总数的一半左右。她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地工作着,与男子并驾齐驱,为高等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创造力;同时她们又在家庭中发挥着其它家庭成员所不能替代的家庭主妇作用。她们集双重角色于一身:职业妇女和家庭妇女。她们既是可敬可佩、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又是可亲可爱的贤妻良母。她们是集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于一身的优秀女性形象的典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