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强大女性形象的塑造——希拉里·克林顿对性别主义的反击
作者: 韩非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主义   女性与政治   性别歧视   希拉里·克林顿   形象建构  
描述: 过去的六年里,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让与种族有关的话题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与此同时,关于性别主义的话题却退居次席。然而,在美国2008年的总统大选时,希拉里总统竞选活动让性别主义的有关话题不断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调查显示,希拉里极有可能再次角逐美国总统。性别主义者、媒体、评论家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用带有性别主义的视角来描述她。如果希拉里再次竞选美国总统,这必定会刺激性别主义者。当然,这也会帮助我们认清性别主义,并挑战性别主义的思想。然而,性别主义者针对希拉里发表言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没有任何一位女性政治家比希拉里受
中国国际获奖电影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韩云云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中国国际获奖电影女性形象研究
老舍与蔡万植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作者: 韩玉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人物形象   蔡万植   老舍   30年代小说  
描述: 20世纪30年代西方文明思想席卷全球,即便是在中国和韩国这样的儒教国度,民主自由的种子也开始萌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中韩两国,传统的儒家封建思想始终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三从四德和男尊女卑的观念依然根植于人们心中,女人们依旧过着被压迫的悲惨生活。即便开化思潮的先锋已经吹响了女性觉醒和女性解放的号角,女人们还是很难从以男性为绝对中心的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加之当时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萧条,不少女性甚至不得不选择卖淫的方式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计。老舍(1899-1966)和蔡万植(1902-1950)是中韩两国现代文坛
试论中唐文学中浸染商业气息的女性形象
作者: 韩佳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商业气息   中唐   女性形象  
描述: 试论中唐文学中浸染商业气息的女性形象
论张炜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韩晓岚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炜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以张炜不同时期的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试图通过分析其笔下的女性形象来考察张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思与批判,坚守与抗争,救赎与追寻。文章首先纵向分析了张炜长篇小说中不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笔者认为张炜笔下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历史的批判与反思中的女性、道德归属与文化坚守中的女性、追寻与救赎中的女性。不同时期的女性形象背负了不同的历史重负,女性性格相应地由单一到多元,从弱者到强者,情感也经历了由被动等待到主动追寻的嬗变。期间女性形象也呈现出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盖斯凯尔小说《妻子与女儿》
作者: 韩艺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妻子与女儿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早期和中期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尽管生活琐事繁杂,盖斯凯尔还是以过人的精力为后世留下了七部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一部传记和超过40部短片小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盖斯凯尔的小说备受各类学者和批评家的重视,成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坛上璀璨夺目的重要女性作家。《妻子与女儿》(1866)是盖斯凯尔最后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小说,也是盖斯凯尔创作技巧达到巅峰时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通过对四个主要女性人物的描写,盖斯凯尔提到了从女儿转变到妻子的教育这一全新话题。
从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与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解读殖民环境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韩嫣薇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殖民话语   亨利.詹姆斯   民族主义   非殖民化  
描述: 中文摘要    亨利·詹姆斯作为十九世纪晚期西方经典作家,一身致力于国际文化主题小说的创作中。其代表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通过讲述美国纯真少女到欧洲大陆寻梦却为欧洲阴暗传统所构陷的故事,展现了欧美文化的冲突。无独有偶,半个多世纪后中国女作家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不论在主题,情节或是人物刻画方面均与前者的作品有暗合之处。由于张爱玲和亨利·詹姆斯之间互无影响,两部作品之间的相似显得尤其耐人寻味。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两部作品的相似和相异之处,挖掘其背后深层的社会原因。&nbs
论凉山彝族毕摩文献《杉林神女经》
作者: 韩凌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毕摩文献   原形象征   《杉林神女经》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选择了凉山彝族毕摩文献《?????》(译:《杉林神女经》)作为研究对象,将文本与仪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尝试性地对文献及其主题进行了文化学的阐释。《杉林神女经》不同于作家文学,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民间文学,它是具有明确宗教目的的叙事性诗歌文本,与其他同类型的毕摩文献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笔者试图通过对该文献的叙事结构、词句内涵、意象原型及其仪式背景的分析,管窥彝族毕摩经籍之一隅,并揭示超越经籍本身意义之外的彝族整体的族群记忆、宗教信仰、民俗文化,阐释凉山彝族毕摩文学与其文化土壤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南方人物周刊》中都市精英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与传播
作者: 韩璐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媒介形象   精英女性  
描述: 新闻报道对某个特定社会群体形象的呈现,影响着受众对该群体的看法,从而形成舆论的合力,最终影响社会大众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精英女性作为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推动者和领导者,然而由于受到男权思想的影响,社会大众普遍对精英女性存在刻板印象和固有成见。近年来,杂志对于精英女性的关注度逐年增加,这也表明女性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正在迅速提升,精英女性逐渐走入公共话语空间,但这并不代表着女性形象得到了真实客观地呈现。因此,对精英女性媒介形象的媒介呈现与传播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总结归纳《南方人
布鲁诺·舒尔茨小说研究
作者: 韩爱强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鳄鱼街   变形   神话书写   父亲   肉桂色铺子   生存姿势  
描述: 布鲁诺·舒尔茨(1892—1942),犹太裔波兰作家,生前是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出版过两部短篇小说集《肉桂色铺子》和《用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1942年11月19日被纳粹枪杀。他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声名鹊起。1992年,他的作品第一次译介进中国。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可是国内研究现状依然不太乐观,大都集中在父亲形象、异化和变形、创作手法三方面,且描述了父亲的表面形象,忽视了父亲隐喻和象征层面的意义;关注到女仆阿德拉的色情形象,却从根本上忽视了色情女性代言人比安卡公主的形象,同时,也对其他一系列人物形象没有给予关注
< 1 2 3 ... 26 27 28 ... 45 46 4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