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西,罗莎·蒙特罗,Rosa,Montero,,王军】搜索到相关结果 123 条
-
悲剧命运的苦难承受者——莫言小说中“被压抑”的女性形象解析
-
作者:
王西强
张笛声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被压抑者
莫言
女性人物形象
-
描述: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有一类卓尔不群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她们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不同、身份地位外貌各异,多是某种时代悲剧、某种制度弊端或情感"被压抑的""第二性",是"被牺牲者"和悲剧命运的苦难承受者。虽然她们的最终命运与结局不一,但都体现了莫言试图借助"女性"这一性别视角解构历史、描画时代精神、批评社会弊病和表达人文关怀的叙事意图。
-
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下的《饥饿的女儿》
-
作者:
李培西
佘振华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受述者
叙述者
女性主义小说
菲勒斯中心主义
母亲
故事情节
饥饿
叙事声音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中,“小说是一种死亡,它把生命变成一种命运,把记忆变成一种有用的行为,把延续变成一种有方向、有意义的时间。”的确,小说在叙事过程中记录的不仅仅是事件,更为重要的是记录一段历史时间。用这句话来观照自传体性质的《饥饿的女儿》更无疑是深刻的。女作家虹影出生于1962年的中国,对于那个时代有着特殊的记忆,在她的笔下,唯一属于自己的只有个性化的语言和叙事。在“饥荒”的语境下,小说看似在表达作者个人的成长记忆,深层次下的则是个人与历史之间的隐秘关系。小说也只能是通过人物和行为去展示那个个体
-
访问:我相信,江姐一直活在重庆人民心中
-
作者:
韩西芹
刘汪洋
来源:
今日重庆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角色
美声唱法
感受
人性
观众
五代
重庆
江姐
年轻
人民
-
描述:
卸去舞台妆容的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空政女高音歌唱演员王莉,25岁年龄,俏丽挺拔像一棵白杨。她一张口便笑,专注时又自有一股幽娴贞静。难怪她能将江姐塑造得出神入化,把一位刚柔并济的女性形象完美展现给观众。如此炉火纯青地把握与控制好"度",相信台下一定凝结着她不少反复锤炼的心血。
-
公共关系视角下妇女组织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
作者:
赛来西·阿不都拉
来源:
当代传播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公共关系
形象塑造
形象传播
妇女组织
-
描述:
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公共关系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合理的原则和方法,通过传播信息、协调和改善组织内外部关系,以取得相关公众的理解、支持、合作,从而达到塑造组织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为终极价值的管理过程.妇女组织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通过自身形象的塑造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形象的传播是妇女组织需要深度挖掘的议题.本文从公共关系的视角阐述了妇女组织形象塑造的意义,对妇女组织形象塑造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公关意识和公关理念指导妇女组织的工作、做好
-
意大利组织妇女运动的经验
-
作者:
E·马奇西尼
来源:
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
年份:
195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意大利组织妇女运动的经验
-
意大利组织妇女运动的经验
-
作者:
E·马奇西尼
来源:
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
年份:
195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意大利组织妇女运动的经验
-
《北京宣言》5年,时间不短 实现性别平等,依然遥远
-
作者:
格雷钦·西德胡
来源:
科技潮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1995年,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在北京市区某国际会议中心的会议厅中聚首一堂。与此同时,4万余名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妇女运动积极分子在北京怀柔的地方召开了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各国、各地区派出的正式代表在谈判,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在怀柔,妇女运动积极分子在白色的帐篷里交换意见、唱歌、介绍彼此的生活经历。北京正临雨季,这些帐篷是特地为非政府组织代表躲雨搭设的。
-
为郭海玲伸冤(关于李芳芝虐待儿媳的调查)
-
作者:
山西省妇联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为郭海玲伸冤(关于李芳芝虐待儿媳的调查)
-
生育自由与妇女自由:代理与自主
-
作者:
K.T.西斯泰尔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
描述:
生育自由与妇女自由:代理与自主
-
序言
-
作者:
西伦
井力
来源: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专业化
一致论
综合
社会科学
美国历史
史学观
历史学
史学界
美国史学
整体与局部
-
描述: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史学已发生了两次变化。第一次变化发生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史学界在保守思潮影响下,对“进步学派”的史学观进行了攻击,结果产生了新保守派、新自由派占统治地位的“一致论”史学,其特征是围绕美国史的连续性和美利坚民族的特殊性展开广泛的综合。第二次变化发生在60年代中期。在学生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反战运动等民主运动洪流的冲击下,“一致论”史学宣告破产,激进派史学家异常活跃,“由下而上”的历史学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在相邻的社会科学、计算机技术以及国外史学界的影响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