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从创伤理论视角浅析《秀拉》中奈尔的创伤与复原
作者: 陈雪莹   杨东英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秀拉》   奈尔   创伤与复原   莫里森  
描述: 《秀拉》是莫里森的早期作品,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小说以秀拉和奈尔的友谊为线索,展示了黑人女性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遭遇到的种种创伤及困境。本文旨在从创伤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奈尔遭受的创伤,并试图找出复原之路。
价值的异化与自我的缺失
作者: 鲁卓黎   周春英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缺失   《少女小渔》   价值   女性  
描述: 本文结合波伏瓦的观点对小说《少女小渔》中对自我意识缺失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小渔和两个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小渔自身意识的条分缕析,探寻处于生存困境的女性的价值所在。
论《少女小渔》中“残缺”的男性形象
作者: 琚倩云   周春英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残缺”   《少女小渔》  
描述: 严歌苓作为一位著名的海外华文女作家,塑造了一大批跃然纸上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刻画了一些颠覆传统认知的男性形象。本文对《少女小渔》进行文本细读,将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分为身体残缺和心理残缺的两种类型,分别探索其残缺的特质,从而揭示作品中“残缺”男性形象的设置意义。
价值的异化与自我的缺失——从《少女小渔》看严歌苓小说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作者: 鲁卓黎   周春英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缺失   《少女小渔》   价值   女性  
描述: 本文结合波伏瓦的观点对小说《少女小渔》中对自我意识缺失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小渔和两个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小渔自身意识的条分缕析,探寻处于生存困境的女性的价值所在。
价值的异化与自我的缺失——从《少女小渔》看严歌苓小说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作者: 鲁卓黎   周春英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缺失   《少女小渔》   价值   女性  
描述: 本文结合波伏瓦的观点对小说《少女小渔》中对自我意识缺失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小渔和两个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小渔自身意识的条分缕析,探寻处于生存困境的女性的价值所在。
论《少女小渔》中“残缺”的男性形象
作者: 琚倩云   周春英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残缺”   《少女小渔》  
描述: 严歌苓作为一位著名的海外华文女作家,塑造了一大批跃然纸上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刻画了一些颠覆传统认知的男性形象。本文对《少女小渔》进行文本细读,将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分为身体残缺和心理残缺的两种类型,分别探索其残缺的特质,从而揭示作品中“残缺”男性形象的设置意义。
女性与汽车:美国女性旅行叙事中的性别空间与流动性*
作者: 刘英   孙鲁瑶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汽车   流动性   旅行叙事   性别空间  
描述: 汽车实现了身体与技术的交融、自主与流动的一体,创造了流动的私人空间,为女性跨越传统性别空间划分提供了可能。汽车定义并塑造了美国文化,美国因而被称为“轮子上的国家”。因此,汽车进入了美国女性作家的视野,成为她们管窥现代技术、流动性与性别空间之间关系的重要窗口。20世纪的美国女性汽车旅行叙事经历了从为精英女性代言到为大众女性发声的立场转变,经历了从介入并改写传统旅行文学到公路文学的文体转变。这个演变过程一方面揭示了女性流动性受现代化进程、阶级、族裔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美国女性文学突破了汽车与
简·爱 珍妮姑娘
作者:     夏洛蒂·勃朗特     西奥多·德莱塞   来源: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本书通过对简·爱坎坷不平人生经历的描述,重在展现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伟大女性形象,也反映了一个平凡的心灵对坦诚的呼喊。
“玻璃天花板”还是“迷宫”?——美国妇女晋升的障碍与路径
作者: 李英桃   王海媚   来源: 国际观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玻璃天花板”   美国政治   女性领导力   社会性别主流化  
描述: “玻璃天花板”这一政治术语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系指美国少数族群和妇女面临的看不见、突破不了的障碍,即无论其资质和成就如何,均极难登顶企业的晋升阶梯。经过全球妇女运动30年的发展,美国妇女的就业率和受教育程度都有很大提高,她们在不同领域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人数逐步增加,有学者认为,“迷宫”才是符合21世纪美国妇女地位状况、对其在晋升过程中所面临障碍的更好的比喻方式。本文作者提出,妇女需要走通的是镶着多层玻璃天花板的金字塔形立体迷宫,其中一些天花板已被打破,一些已出现裂纹,但顶层的天花板仍保持完好。在术语从
“玻璃天花板”还是“迷宫”?
作者: 李英桃   王海媚   来源: 国际观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玻璃天花板”这一政治术语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系指美国少数族群和妇女面临的看不见、突破不了的障碍,即无论其资质和成就如何,均极难登顶企业的晋升阶梯。经过全球妇女运动30年的发展,美国妇女的就业率和受教育程度都有很大提高,她们在不同领域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人数逐步增加,有学者认为,“迷宫”才是符合21世纪美国妇女地位状况、对其在晋升过程中所面临障碍的更好的比喻方式。
< 1 2 3 4 5 6
Rss订阅